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
返回
商品详情
  • 繭居青春: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疗16心靈工坊

繭居青春: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疗16心靈工坊

¥77
-
+
  • 商品详情
  • 基本信息
  • 用户评论0
  • 用户咨询0
  • 繭居青春:從拒學到社會退縮的探討與治疗
    社会的ひきこもり:終わらない思春期

     

    詳細資料

     

    作者: 齋藤環  
    原文作者: Saito Tamaki
    譯者: 徐欣怡
    出版社:心靈工坊  
    出版日期:2016/02/19
    語言:繁體中文
    定價:350元
    ISBN:9789863570547
    規格:平裝 / 264頁 / 25k正 / 14.8 x 21 x 1.32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

     

    內容簡介
    如果這是一個晚熟的時代
    拒學與繭居,就是這個時代的象徵

      本書作者齋藤環醫師,為日本研究「社會退縮」(social withdraw)行為與治疗繭居患者的第一人。在日本繭居現象尚不嚴重的二十世紀末,作者已預見這將成為日本嚴重的社會問題,絕非流行病,也非生理引起的精神疾病,更非單純個人病理,而是具有社會結構的成因,必須從家族治疗下手。

      在書中,齋藤醫師首先定義何為「社會退縮」:「三十歲以下青年,在家裡足不出戶、與社會互動脫節的情況持續六個月以上,且主要成因並非其他精神疾病。」他提出了「社會退縮系統」理論,認為此現象乃肇因於個人、家庭與社會彼此缺乏接觸點,不僅個人孤立於家庭,家庭亦孤立於社會。

      作者認為要打破這個系統,必須由雙親一起參與治疗。他依據臨床經驗,建立出治疗流程,從解開親子共依存的鎖鍊到重建生活、返回社會,都有詳盡的說明。

      作者認為,日本人善於隱忍的民族性、刻板的性別分工、現代教育的缺失,是此問題的社會成因。他並呼籲必須以社會的力量一起努力,才有可能治疗與預防。

      20年前的日本社會,對年輕人的晚熟、拒學、繭居等現象,充滿不解與焦慮,恰如今日臺灣。本書的分析與建議,對今日的臺灣社會,極具參考價值。

      若從免除一切社會束縛這點來看,「繭居」可以視為一種極度自由的狀態。然而,最為自由的人,卻忍受著最不自由的人生。「自由」成為人們掙扎痛苦的原因,這樣的時代若稱它為「青春期的時代」,那麼「社會退縮」應該正是象徵這個時代的一種病理。——齋藤環

    本書特色

      ★「繭居族心理治疗」經典
      ★實務與理論兼具的重量級著作

    名人推薦

      王浩威(精神科醫師、作家、華人心理治疗研究發展基金會執行長)
      吳就君(家族治疗師、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退休教授)
      吳熙琄(家族治疗師、敘事治疗師)
      林麗純(家族治疗師)
      趙文滔(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)  
      賴杞豐(台灣心理治疗學會國際組副秘書長、北京心理衛生協會理事)
      謝文宜(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副教授)
      鄭重推薦(按姓氏筆劃排列)
     
    作者介紹
    作者簡介

    齋藤環(Saito Tamaki)

      1961年出生於岩手縣,筑波大學醫學博士,為日本著名的精神科醫師、文化評論家、漫畫評論家。專精於青春期、青年期的精神病理與精神病誌學,並對青少年次文化有讀到的觀察與評論。目前為筑波大學醫學醫療系社會精神保健學教授,曾獲日本病跡學會賞、角川財團學藝賞。

      著書超過三十本,有《文脈病—Lacan / Bateson / Maturana》、《戰鬥美少女的精神分析》、《為什麼繭居族是可以治疗的?》、《母親主宰了女兒的人生:為什麼「弒母」如此困難?》、《心理學化的社會:為什麼我們追求創傷與療癒?》、《Yankee 化的日本》等書。

    譯者簡介

    徐欣怡

      臺灣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畢業後,赴日本學習音樂。熱愛各種表演藝術,喜歡自由不受拘束的生活方式,在日求學、上班多年後轉作專職譯者。除書籍翻譯外,工作內容涵蓋展場、商談隨行口譯與信件文書、遊戲翻譯等各種領域業務
     
    目錄
    推薦序    重新踏上生命的冒險之旅  趙文滔
    前言

    Part1  現正發生的事──理論篇
    1. 何謂「社會退縮」
    肇因於冷漠的悲劇/四個案例
    並非一時的流行現象/「社會退縮」的定義
    症狀與診斷的相關問題/青春期特有的內在衝突
    2. 社會退縮的症狀及歷程
    「社會退縮」的統計調查/動機消退與繭居狀態
    與拒學的關連/對人畏懼/強迫症狀
    失眠及日夜顛倒/閉門不出/退行
    家庭暴力/被害與關係意念/憂鬱狀態/求死意念與自殺企圖
    其他症狀/其他背景/「繭居」的心理成因
    3. 合併多種精神疾病出現的繭居行為
    初期診斷的重要性/思覺失調症
    學習動機消退與退卻型精神官能症/畏避型人格疾患
    邊緣性人格疾患/青春期妄想症
    憂鬱症/分裂病性人格疾患/循環性情感疾患
    4. 社會退縮是一種疾病嗎?
    在現今精神醫學領域中的定位
    針對精神科醫師進行問卷調查
    認同治疗必要性的見解/回歸社會的可能性
    各國繭居情況的比較
    5. 「繭居系統」的思考模式
    「繭居」與「動機消退」並不同
    僅以個人病理無法完整詮釋/人際關係的惡性循環
    個人、家庭與社會的三個系統/不接受他人介入
    缺乏溝通/家庭系統與社會系統的分離

    Part2  如何面對「社會退縮」──實踐篇
    1. 克服曉以大義、說教與爭論的衝動
    接受他們的存在/努力和鼓勵的界線
    單方面接受包容的害處/經歷心理創傷與康復
    繭居族缺乏與他人的交流/治疗之所以必要
    2. 家屬的基本心態
    「特效藥」並不存在 /「愛」在治疗過程中的困難性
    母親與孩子間封閉性的依附關係/「共依存」的問題
    「別人」這面鏡子的重要性/「關懷」好過「愛」
    3. 治疗的整體流程
    最終目標狀態為何/重新振作的兩個階段
    雙親的參與最為重要/不要認為他是在「偷懶」
    心裡最不安的是繭居者/恢復與家人間的信賴關係
    如何處理怨恨與責難/真正的包容接受
    勿在家人中「尋找元凶」/為了在長期戰役中堅持到底
    4. 日常生活中
    首先從搭話開始/如何持續對話
    關於金錢的三個原則/如何理解「退化成幼兒」這個現象
    與「強迫行為」的相處方式/當事人獨居的情形
    接受他邋遢的生活方式/維持現狀是基本原則
    5. 家庭暴力的悲哀
    「忍受」是錯誤的/「拒絕暴力」的立場
    無法獨自背負痛苦的「悲哀」
    初期基本原則是避免刺激他/外人的介入
    「避難」的例子/解決暴力問題的基本方針
    6. 治疗與回歸社會
    切勿延宕治疗時機/如何選擇精神科
    引導當事人接受治疗/與治疗師的信賴關係相當重要
    回歸社會的管道/嘗試有意義的「容身場所」
    電腦通信與網路的可能性/住院治疗與住宿治疗等
    三十歲這個分水嶺/建立共同的「未來規劃」
    說明家庭經濟狀況/重設起點
    7.繭居狀態與社會病理
    青少年真的動機消退了嗎?
    「促使否認心理去勢」的教育系統
    性別差異所代表的意義/無論接受或拒絕結果都相同

    結語
    繭居問題應對流程圖

    後記
    【附錄一】繭居與拒學相關之公/民營單位資源
    【附錄二】延伸閱讀
    【附錄三】日文參考文獻
    看更多

首页 商品分类 购物车 收藏 订单 会员
返回顶部
在线客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