◎Amazon读者★★★★☆推荐
◎联合推荐:颜忠贤、毕恒达、胡宝林、陈其澎、徐明松、苏喻哲、黄俊宪、汉宝德、曾成德等知名学者专家
为什么一个方方正正的空间,需要隔出客厅、厨房、睡房呢?为什么我们原本是席地而坐,却要设计出椅子把人托起来呢?我们今日的家居风格,到底是怎样演变出来的呢?
我们习以为常的「隐私」、「舒适」等家居概念,在中世纪的欧洲根本是个无法理解的概念。当时没有酒吧、餐厅,因此住家成了娱乐和各种交易卖买的场所,一个屋檐下顶多二间房,挤满了亲人、仆人、学徒、朋友等等。然而随着布尔乔亚自我意识愈来愈兴盛后,「家」渐渐由一个公共领域转变为私人空间。屋主也开始装饰起自己的居住空间,并且追求舒适的家居环境。
居住环境空间的区隔,也是因应舒适而诞生的。例如十八世纪的住家,壁炉烟雾弥漫,开放式的烹调更是让整间房子充塞着各种古怪的味道。因此,才形成厨房单独做为一个空间的概念,甚至距离餐厅有五十多公尺远。同样的,室内也禁止吸烟,因此若是客人要吸烟,不是到厨房就是到屋外吸。
随着十九世纪欧洲社会科技的进步,当时的住家甚至出现洗衣机和洗碗机,只不过不是靠电力运作,而是透过曲柄以人力驱动。到了二十世纪,整理家居环境变得更为轻松了,电力驱动的吸尘器、电熨斗成为了时代的新宠儿,让女性有更多的时间阅读和拜访友人。
围绕着「舒适」这一主轴,作者生动地将过去有关家居功能的演变、装饰设计的风格变化等,做了周全又有趣的介绍。想一探造就我们今日舒适家居环境的演变,想知道设计如何服务于我们的家居生活,这本有趣轻松读的书,正适合躺在你舒适的沙发上好好读一遍。
媒体推荐
「你可以走出房子,但你总要回家。」
──魏滔?黎辛斯基
「不论自住宅设计反省的观念,或是自住宅建筑发展史的观念,这本书都是很有细读价值的。」
──中华民国建筑学会资深会员 汉宝德
「如果这本书能成为全国建筑系的必读,我们走运了。」
──今日美国
■作者简介
黎辛斯基(Witold Rybczynski)
为波兰裔,一九四三年出生于爱丁堡,在英国与加拿大的耶稣会学校进学。他获有蒙特娄麦基尔大学建筑学士与硕士学位,并写过多本和建筑、科技相关的著作,如《等待周末》、《漫游建筑世界》、《螺丝、起子演化史》等。其《远方林中的空地》曾荣获克里斯多福奖、鲁卡斯奖。
■译者简介
谭天
台大政治系毕,曾任联合报国际版编辑、编译中心主任、自由时报副总编辑等。译有《戈尔巴乔夫传》、《巴顿将军》等著作。
本书目录
推荐序:舒适是住宅的必要条件/汉宝德
前言 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
第一章 追求舒适
现代家居设计偏向思古情怀,这是一种时代错乱?或对传统的渴盼?还是我们对现代世界的不满?还是,我们忽略了过去所极力追求的事物?
第二章 隐私的诞生
中世纪的住家,里面经常挤满了人。当时缺乏餐厅、酒吧和旅馆,房屋就成了娱乐和买卖的公共场所,里面除了家人外,还住满了员工、仆役、学徒、友人……
第三章 家庭生活
十七世纪拜访荷兰人的客厅不需脱鞋,但要上楼时,就得脱鞋,因为当时的人仍视房屋下层为公共场所,而房屋上层则属于私人空间
第四章 椅子的乐趣
为什么某些民族会坐在椅子上呢?是因地面寒冷而出现的功能性设计吗?但为何生活在寒带的日本人不坐椅子而采蹲踞姿态呢?
第五章 装饰与舒适
乔治亚式内装饰的魅力之所以持续不减,因为它代表家居生活、优雅和舒适最成功的结合,舒适的雏型概念进入了欧洲人的意识
第六章 室内通风与照明
在维多利亚时代,人对气味的敏感度大幅提高,对烹调的油烟味极为恐惧,因此总是尽可能把厨房设在较远的地方;而且也禁止客人在室内抽烟,所以要抽烟就得到屋外或厨房
第七章 家居环境科技化
十九世纪出现各种人力操作的家庭用具,例如缝纫机、打蛋器,还有洗衣机和洗碗机,外观都和我们现在使用的极为相像,只不过要用人力转动
第八章 风格设计
安妮女王式的室内设计风格,和严谨考证的历史性风格相比,有更大的自由运作空间;而它另一项优点,即房间可以依屋内进行的活动而设计,充满了灵活性
第九章 极简风格
有人玩笑地将极简装潢描述为「刻意炫耀的节约」,就像直接向制造商订购没有型号的豪华汽车,它代表一种精微的派头主义
第十章 舒适的变革
舒适在人类历史上不单出现了质变,也出现了量变,它已是一种大众商品,一九二○年以后,舒适的家居生活不再是部份人士的特权了
书籍精彩内文试阅读:推荐序:舒适是住宅的必要条件/汉宝德
书籍精彩内文试阅读:前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