热线电话:010-68020361
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,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,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板印象,
该货品暂时缺货,请在下面输入您的邮箱地址或手机号码,当我们有现货供应时,我们会发送邮件通知您!
感恩:誰成就了今天的我?
詳細資料
ISBN:9789869291897 規格:平裝 / 112頁 / 25k正 / 14.8 x 21 x 0.75 cm / 普通級 / 單色印刷 / 初版 出版地:台灣 作者: 黃薏文,林火旺 出版社:傳愛家族傳播文化事業 出版日期:2017/06/02 語言:繁體中文 定價:200元
內容簡介
帶領思辨目標:
1. 釐清感恩的概念。 2. 找出感恩的原因和對象。 3. 了解如何將感恩化為具體實踐。
思考邏輯說明:
帶領孩子或學生思考時可以分為三個部分,第一部分在於釐清感恩的概念,擺脫一般人對於感恩的刻板印象,並將自我感覺良好、小確幸等心態與感恩區分開來。首先,從生活的抱怨與失落感之「比上不足」,到我其實比其他人擁有更多之「比下有餘」,看出感恩的發端在於:對於自己已經擁有的感到滿足與感謝。但是如果永遠只看到自己擁有的,容易喪失進步的動力,陷入自我感覺良好;如果只以生活中一個動作或是一件小事作為幸福感的來源,容易忽略事件發生的前因後果與關聯,則會陷入小確幸的短暫愉悅感,兩者都不足以讓我們意識到他人的協助,也無法引發感謝之意,因此不能作為感恩的理由和正確方式。
第二部分,從個人的自身經歷出發,找出感恩的真正原因。每個人都至少有一件感到自豪的成功經歷,若要指出過程中受到的幫助,最容易想到的就是親朋好友與師長,但只有自己的努力和這些人的幫助其實並不夠,還需要更多人事物的支撐,包括未曾謀面的人與無形的社會國家環境。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各種人事物的支撐架構下活動著,這才是人必須懂得感恩的真正原因。
第三部分,感恩不能只有心中充滿感謝之意,還必須透過實際行動來表示和回饋:對身邊的人可以直接表達感謝,無法直接面對面的人事物,則可以透過循環和傳遞的方式,讓彼此之間的善意連結越來越穩固,最終大家都能夠受惠。
培養「感恩」品德的關鍵在於:打破過去對於此德目的刻板印象與狹隘認知,從個人經驗出發,釐清感恩相較於自我感覺良好、小確幸的不同。了解世界的每一個支撐層如何協助我們完成想做的事,藉此充分理解感恩的原因和對象,並將此感謝之意化為具體的行動,回饋每層支撐網中的人事物。 作者介紹
作者簡介
黃薏文
學歷:北京大學傳播學博士、臺灣大學哲學所碩士 研究領域:中國哲學、佛學 現職: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
她在接觸哲學之後,深深受到哲學思辨精神的吸引,也在其中獲得許多啟發和感動。目前正努力嘗試各種哲學思維與多元教學方式的結合與落實。喜歡結交朋友,希望能結識有相同志趣的夥伴,一起開拓彼此的視野,並貢獻所學。
林火旺
學歷:美國愛荷華大學哲學博士 研究領域:倫理學、政治哲學 現職: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
林火旺教授是一位熱情的哲學家。他是國內研究倫理學、自由主義、社會正義、公民理論的重鎮;他不僅在高等學府的象牙塔中研究,更像傳教士一般,四處演講,有時也上電視,呼籲國人提升民主素養、寬容異見、關懷他人、智慧思辨。 目錄
p.5 推薦序 林火旺 p.8 作者序 黃薏文 p.11 出版序 李賢華 p.13 part (1) 思辨之前 p.31 Part (2) 概念澄清 p.42 part (3) 帶領思辨 p.94 part (4) 延伸閱讀和補充資料 看更多 序
序
從小,我們就被老師或父母要求要把「請、謝謝、對不起」掛在嘴邊,許多人將其視為有禮貌的表現,而陳之藩的「謝天」一文更是被編入中學的國文教材裡。由此可知,我們的教育想要強調年輕人必須培養「感恩」這個品德。然而,我們若是因為認為一個人必須具備某些品德,而要求他必須做出正在彰顯這些品德的行為,例如:說謝謝,卻不給他任何釐清這個品德內涵與相關情境的機會,那麼,他的行為只能是一種虛偽的展現,而不是內在修養的彰顯。當一個人不是因為「被要求」要說謝謝,而是經過層層思考,透過一次次重新理解與反思的過程,最後被論述所說服,進而打從心底認同懂得感恩的重要性,才有可能避免感恩的行為與內在修養的斷裂。
我預期有一群人在書架上看到這本書時,會對這樣的主題不屑一顧,甚至是排斥帶有任何感恩標籤的東西。關鍵原因在於,臺灣的品德教育長期以來只以「有禮貌」做為感恩的理由,卻無法以理性分析的方式,帶領我們找出更廣、更深刻的感恩之原因,更不用說進一步說服我們願意打從心底去表達感謝。如果你曾經對於被長輩要求一定要說謝謝這件事發出疑惑、不理解,甚至是抗拒;如果你已經是別人眼中的長輩,曾經因為幫助某人而被沒禮貌地無視,連一聲謝謝都沒有得到,或許還因此感到憤怒;如果你覺得感恩確實很重要,卻不知道該如何讓你想說服的其他人同意這個觀點,那麼,希望這本書可以讓你有一些有別於以往的想法與收穫,或是提供一些你正需要的協助。
本書將引導讀者以哲學討論的方式,搭配影片、新聞、經驗分享等多元教材和活動,讓大家有機會在品德教條與感恩大會之外,能有機會嘗試不一樣的思考模式來理解「何謂感恩?」「為什麼要感恩?」「要感恩的對象是誰?」以及,「如何傳遞我們的感謝?」提醒您,若是以本書做為教學教案的參考,請在書中每個問題被提出時,給予參與討論者足夠的表達與思考時間,再帶入下一個環節的討論與分析。如果過於躁進,想要讓討論「有效率」、讓參與者很快就獲得所謂的正確答案,這場感恩的思辨之旅將會功虧一簣,沒有例外,慎之。
最後,感謝促成這本書的每一個人事物以及各種有形無形的對象。沒有林火旺教授、賢華姐與新生代基金會,就沒有愛智營;沒有吳澤玫老師的召集,就沒有品德咖啡屋的教學團隊;沒有許碧珊老師、沈英傑教官、俞松伯老師,就沒有第一次的感恩討論;沒有傳愛傳播文化,感恩討論等內容就不會落實為這本書。最後要感謝我的家人和朋友,你們是我最穩定的依靠。當然要感謝的對象還遠遠不止這些,我是如此幸運,可以有機會完成這本書並將它分享給有需要的人。謝謝你們! 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