序
色彩源于大自然,华夏先民从观察天地运行间,日出日落和时序更迭的自然景色中,得出赤、青、黄、白、黑为滋生宇宙大地色彩的五种基本色调的观念,从而建构出「五色观」色彩理论。有关「五色」概念的记载,最早见于上古文□、专事记录舜和禹、皋陶对话的《尚书.益稷》中。古人另外又根据土、木、火、水、金(五种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要素)的五行法则而定出东、南、西、北、中五个方位,并与颜色建立关系;又把权势地位、哲学伦理、礼仪宗教等多种观念融入色彩中,渐渐整合出一套独树一格的色彩文化系统,最后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中国的传统色彩文化是历代政治、经济、社会风情、文学艺术、民俗节庆,以及思想观念与审美标准的反映,内涵多彩丰富,同时应用范围又十分广泛。千百年以降,汉民族从服饰、建筑、绘画、书法、玉器、瓷器、工艺、家居摆设,以至生活饮食及汉医药理等传统文化的各方面,均与色彩沾上了关系,亦显示出前人对色彩的重视。
中国自公元前约十一世纪时的周朝开始,赋予色彩特殊的含义,把色彩分为「正色」和「间色」两类;其中「正色」即前述的五色,而「间色」则由 不同的「正色」以不同的比例调和而成,归属为次要的颜色,故又称为「闲色」。战国时期《孙子兵法.势篇》曾指出:「色不过五,五色之变,不可胜观也。」意即色彩可千变万化、多不胜数,但始终离不开「五色」。可见这「正色」和「间色」的说法,与现代光学中的红、绿、蓝「三原色」理论(注1)和印刷术中的青蓝、洋红、黄、黑四色彩印原理(注2)很类似;即古人很早就意会到色彩的结构模式,只是在当时缺乏科学实验的基础。
中国传统颜色缤纷七彩,色泽涵盖领域与层面宽广细腻,且各色又分别传递不同的思想和意义。本书在烂漫的色彩世界中,挑选出一百种自古流行至今,依旧发挥强大影响力,以及仍活用于现代华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颜色;并对每种色彩的源头出处、沿用历史、应用特色,以及在政治、社会、文化上的含义进行系统式解读。
为了介绍及阐述的方便,本书引用了现代色彩学理论中的四个基本专有名词,即:色相、明度、彩度及色阶(注3)来加以辅助说明。另外每种颜色又附上提供示范及参考用的彩印色票,并分别标示各色彩的四色混合调色比例(范例说明见右图),以方便读者辨色鉴赏,同时了解中华色彩知识,感受传统东方色彩之美。
四色印刷色票范例
赤
C0 M98 Y78 K10
*C:青蓝 M:洋红 Y:黄K:黑
*数目字表示该色的浓淡度 (0:最淡 ──> 100:最浓)
注1:光学三原色(即基本色)分别为红(red)、绿(green)、蓝(blue),一般简写为RGB。若将这三种色光混合,便可以得到白色光,即日光。又日光在三棱镜的折射下会分成七色;中国对于七色光最普遍的说法是:红、橙、黄、绿、蓝、靛、紫;亦称彩虹色。
注2:在现代全彩印刷术中,主要应用四种基本油墨颜料,即青蓝(cyan,简写C)、洋红(magenta,或称品红,简写M)、黄(yellow,简写Y)及黑(black,简写K),若按照不同的CMYK混合调色比例,经由迭印,即可印刷出千百种的色彩图文。
注3:在近代色彩学理论中,把色彩的定义分成四种属性:
色相(hue):指色彩的种类。色相和色彩的色调(tone)、色光的波长(wave-length)有关。例如五正色、或绿色、紫色等可清楚区分各种颜色的相貌。
明度(value):表示色彩的强度,也就是色光的明暗度。不同的颜色,反射的光量强弱不一,因而会产生不同的明暗程度,及明度与色光的亮度(luminousity)有关。例如白、黑两色的明度是分别显示从明到暗两极端的最大变化。
彩度(chroma):表示颜色的纯度(purity),也即是指色彩的饱和度及鲜艳程度。例如绛色(大红色)、明黄色都属于高彩度的颜色。
色阶(levels):色阶及渐层色,指光色或全彩印刷的色彩丰满程度。例如电视彩屏的标准有二百五十六色,四千零九十六色,六万五千五百三十六色。亦即色阶愈多,表示色彩层次愈细腻多彩。色阶的称谓与含义同时适用于光学和四色(CMYK)全彩印刷术。
CMYK色彩立方体系统是由德国阿尔弗.海格第雅(Alfred Hickethier)于一九五二年所设计,主要应用在四色印刷、染料着色剂等作调色校对参考用。该系统是以四色印刷用的基本油墨:青蓝、洋红、黄及黑色为主,按不同比例混合调色迭印后,各色编以色码,色调案浓度深浅顺序排列在一矩阵立方体上。最多可调合出一千种色阶变化的颜色。